为解决青少年屏幕媒体活动(SMA)自我报告与客观测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的问题,研究人员对比了通过 “Effortless Assessment of Risk States”(EARS)应用程序的被动智能踪与青少年自我报告的屏幕时间,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且与认知有关,强调了综合两种测量方法的价值。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青少年与屏幕媒体的 “亲密接触” 慢慢的变多,他们花在手机、电脑等屏幕前的时间持续不断的增加。这引发了人们对其健康影响的担忧,比如是否会影响心理健康、认知能力和大脑发育。然而,研究这一问题时却遇到了难题:在评估青少年屏幕媒体活动时间上,自我报告和客观测量之间有差异。过去很多研究依赖自我报告回顾,但人们可能并不清楚自己实际的屏幕使用模式,而且青少年在估算多个平台的使用时长时,可能因认知偏差、社会期望等因素产生误差。若不考虑这些偏差,就可能掩盖屏幕媒体活动与健康指标之间的真实关系。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情况,来自哥伦比亚大学护理学院等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npj Mental Health Research》上。
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利用 ABCD 研究(Adolescent Bra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Study)中的数据,该研究对大量青少年进行了长期追踪。其中 495 名青少年安装了 EARS 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它能被动收集 3 周的应用使用数据。同时,研究人员收集了青少年自我报告的屏幕活动时间,包括过去 12 个月和 EARS 监测期间的数据。还使用了儿童行为检查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评估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以及相关成瘾问卷评估社交媒体和游戏成瘾情况。
:EARS 记录的社交媒体使用时间与监测期间的自我报告时间中等相关,与过去 12 个月的自我报告时间相关性较弱。EARS 记录的社交媒体使用时间比过去 12 个月自我报告的时间长,但与监测期间的自我报告时间相似。而 EARS 记录的游戏时间显著低于自我报告的游戏时间。
:根据 EARS 记录和自我报告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将青少年分为高估、低估和准确报告三组。结果发现,高估或低估社交媒体使用时间的青少年,其图片词汇得分低于准确报告的青少年。控制其他因素后,图片词汇得分越高,低估社交媒体使用时间的可能性越低。
:无论是客观还是主观测量的社交媒体使用,都与外化行为和社交媒体成瘾问卷(SMAQ)得分相关。自我报告的社交媒体使用还与内化行为和游戏成瘾问卷(VGAQ)得分相关。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该研究表明自我报告和客观测量的社交媒体使用在不同时间跨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青少年对短期社会化媒体使用的自我报告可能更可靠,但通过 EARS 准确测量游戏时间存在挑战。图片词汇得分与报告差异的关系,提示认知功能可能影响自我报告的准确性。而且,综合客观和主观测量方法,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社会化媒体使用与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这一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提醒家长、学术和临床团体以及政策制定者,在关注青少年屏幕媒体使用时,应考虑多种测量方法,制定更合理的健康建议。同时,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研究范围较窄等,未来研究可以在这样一些方面进行改进和拓展 。